学术中的河南 | 华小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
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5月16日,河南省社科联召开全省社科界“重温5·17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9位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出谋划策。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之际,河南省社科联联合大河网,推出“学术中的河南”特别策划,敬请关注!
以下是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华小鹏的观点《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
有组织科研本质上是一种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更加强调力量整合和集成攻关的科研范式。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力量。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建制化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只有立足于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扎实开展和系统推进有组织科研活动,才能回答好新的“时代之题”,不断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真正交出中国自己的答卷。
一、深刻认识有组织科研对创新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立自强的时代呼唤。新时代以来,国家对战略科技力量的需求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的要求与日俱增。传统意义上以学科专业为主导的科研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研究的节奏和步伐。有组织科研强调国家战略力量储备,突出国家政策导向,突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能够适应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自立自强、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创新要求,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
2.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范式和组织模式创新的内在需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广泛性、综合性和系统性。有组织科研更强调组织管理模式优化,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自我迭代的理论自觉,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范式的重大变革。要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作坊式”科研组织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力量集成、提高科研效率,迫切需要以有组织科研完善顶层设计及交叉融合机制,确保各知识生产主体在科研观念、创新方式、价值追求上实现高度契合,进而融聚科研整体合力,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
3.解决中国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界要跟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要抓住和解决那些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回答并解决好时代提出的涉及国家战略需求、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学术命题,必然要求以有组织科研建制化、成体系地推进,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要求。
二、有效聚焦有组织科研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目标
1.有组织科研以推动构建学科体系为目标,主动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要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开展新兴领域研究,支持和布局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实现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的学科建设目标,打造中国自主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学科体系。
2.有组织科研以推动构建学术体系为目标,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要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重点方向,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推进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加强学术研究平台建设,创新学术研究方法手段,提升学术研究出版水平,在学术研究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全过程,自觉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3.有组织科研以推动构建话语体系为目标,广泛融通中外开放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勇于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主动把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自主建构的着力点,积极加深话语体系学理创新深度,拓宽学术话语大众传播范围,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果,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和“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三、切实把准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建制化和体系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明显。发展战略尚不明确,系统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有效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意识不强。
2.知识跨学科生产不足与现实知识需求不平衡。社会问题复杂化的现实,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应对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应对社会本身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突出。
3.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不突出。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代表性成果不够突出,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有组织科研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训练培养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如高校科研活力激发还不够积极有效。
四、精准把握有组织科研对构建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的实践路径
1.设置大任务,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目标有组织。哲学社会科学要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以国家需求为指引,以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融通,优化学科布局,夯实学科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等项目为抓手,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目标。
2.建设大平台,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模式有组织。哲学社会科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强固平台支点,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实施创新工程,搭建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各领域创新。要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机制。
3.组建大团队,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有组织。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科研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在人才,人才紧缺是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问题。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着力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加强人才杠杆,蓄积创新人才,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正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4.产出大成果,实现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出有组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要激活科研创新活力,打造国际学术品牌,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取得重大的原创突破,发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声音,产出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躬逢其时,初心如磐。让我们携起手来,肩负使命,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推荐
·学术中的河南 | 张延峰:以平台建设为抓手 加快推进洛阳新型智库建设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