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 读懂“一带一路”⑤:玄奘的追求与孤勇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6-29 09:39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爱你破烂的衣裳,却敢堵命运的枪……”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最近很火的这首《孤勇者》,《孤勇者》唱出了“小人物”呐喊,唱出了英雄的悲壮。如果我们给这首歌匹配一位古人,唐代高僧玄奘zàng一定很契合。今天让我们来讲述一下这位丝绸之路上的孤勇者。

  在神话传说中,尤其是《西游记》中,玄奘是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手无缚鸡之力,有时还人妖难辨。在历史现实中,玄奘天资聪颖,丰神俊朗,是著名的佛学家,也是一位旅行家和翻译家,被誉为“千古一人”,可谓风光无限。据《旧唐书》《续高僧传》等记载,玄奘俗名陈祎(yī),洛州缑氏(gōu shì)人(今属洛阳偃师),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的祖父、父亲都是饱学之士,母亲也出身名门。玄奘生于儒学世家,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5岁丧母,10岁丧父,小小年纪就没了双亲,只好到洛阳净土寺投靠二兄陈素(法名长捷)。玄奘出家的洛阳净土寺,又称洛州净土寺、东都净土寺,遗址在今洛龙区李楼镇楼村东侧。19岁时,玄奘到长安继续佛学事业,不久他离开西安到成都,并在成都受了具足戒。24岁那年,他独自离开成都,到荆州、扬州、苏州、安阳及赵州等地访求名师。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再次来到长安。

  这时候,长安的佛教已兴盛起来,玄奘也成为“佛门千里驹”。但在玄奘看来,由于梵文翻译及宗派纷争等问题,很多佛经已面目全非,自己若想“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就必须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求取真经”。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召集了一些同伴,向朝廷上表要求西行,朝廷不准。没有官方发放的“过所”(即通关文牒),人们不能私自出境,否则被治重罪。

  慢慢地,同伴都散了,只有玄奘还在等。当年秋天,唐太宗下诏让百姓“随丰四出”,即外出逃荒。28岁的玄奘便混在四散逃荒的人群中,离开长安,孤身踏上了西行的漫漫征途。玄奘沿着古丝绸之路,经姑臧(gū zāng)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游历西域诸国,历尽千辛万苦,多次身陷绝境,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的王舍城。玄奘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学习5年,之后又周游印度。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载誉归国,并带回了大量的印度佛经及佛像、舍利等。二月初,唐太宗在洛阳宫仪鸾殿召见了他,“君臣相见甚欢”,聊得几乎忘记了时间。

  一个月后玄奘回到长安弘福寺,开始组织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为满足唐太宗了解西域的愿望,他先口授了自己的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出,这就是《大唐西域记》一书。

  这部书共12卷10多万字,记载了玄奘在西域亲历的110个国家和听说的28个国家,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等,相当于当时西域的一部百科全书。从19世纪开始,《大唐西域记》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玄奘也成了世界文化名人。

  回顾玄奘的一生,少年时便誉满佛庭,在他被佛教界寄予厚望时,他选择了西行求法。历史中的玄奘和神话传说中的唐三藏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西行求法的路上,历史上的玄奘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的保护,更没有漫天圣佛的庇佑,有的只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恒心毅力和勇气。西行求法这一“卑微的梦”被朝廷拒绝后,他何尝没有对峙过绝望?在风沙漫天的西域,他何尝不是孤身走暗巷?当世人都在赞颂玄奘是站在光里的英雄时,有多少人见过玄奘破烂的衣裳和褴褛的披风?1400多年过去了,或许我们还能在史书传记中勾勒玄奘不跪的模样,在中西文化交流、交汇、交融中纪念这位丝绸之路上的孤勇者!

  相关推荐

  ·行走河南 读懂“一带一路”①:河南在“一带一路”中的光荣与梦想

  ·行走河南 读懂“一带一路”②:嫘祖的发明与功绩

  ·行走河南 读懂“一带一路”③:张骞的坚韧与凿空

  ·行走河南 读懂“一带一路”④:班超的选择与守护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