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⑥: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9-19 08:50

  编者按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灾难史。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4周年之际,为助力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的召开,河南省社科联专题制作了《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系列短视频,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推出,敬请关注。

  中华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中华文明是崇尚“和平”的文明。“和平”是中国人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下五千年,“和平”理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存在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布于全国社会各阶层,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之中,表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和习俗各领域之内。

  有一个成语叫以邻为壑,关于这个成语有一个故事。战国时期的水利专家白圭深受魏国国君的信任,曾主持兴修魏国的水利。白圭治水的方法是修筑堤坝阻挡洪水,不让洪水进入本国境内,至于其他国家是否因此受灾,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白圭向孟子炫耀,说自己的治水方法超过了大禹。孟子说“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jiàng)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意思是说,大禹治水是把四海当作大水沟,顺着水性疏导,使洪水都流进大海,你白圭治水,只是修筑堤坝,把别的国家当作排水沟,洪水都流到了别的国家,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做的,你这种做法根本没法和大禹相比。后来我们用以邻为壑用来比喻将困难和灾祸推到别人身上。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中华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统治者也以“天下和平”“天下太平”“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作为治国理政的最高目标。

  中华民族在治水实践中明白,没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人民不会得到休养生息,经济社会不会得到发展,遍观历朝历代,治水实践成功与否,与是否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休戚相关,这也让中华民族懂得只有和平共处,才能避免冲突、动荡、战乱,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和平发展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才会在国际局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上升、局部冲突不断的背景下,为何始终坚持亲仁善邻,就像大禹治水时从不以邻为壑。中原治水实践,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和”的基因,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决定了中国不会因为今天的发展就去威胁其他国家的发展。今天,中国发展同样没有采取西方列强的发展模式,而是选择和平发展道路。

  反观我们的邻国日本,与我们同处中华文明圈,早在汉朝时就受到东汉朝廷的册封,唐朝时派遣唐使来华交流,学习中华的礼仪文化,可他们只学到了中华文明的皮毛,没有学到中华文明的精髓,更没有学习到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日本悍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这是典型的以邻为壑的表现。就在近日,为了降低技术和经济成本,日本政府不顾国际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向海洋释放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将风险转嫁给全世界,将伤痛延续给人类的子孙后代,这更是典型的以邻为壑的表现。

  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治水,可以说是战天斗地,其核心总体上是如何建设更好的工程体系,如何更好地兴水之利、除水之害,这在本质上就是如何更好地改变自然和顺应自然,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实现与自然的和平相处、互利共赢,这也是几千年的治水实践赋予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和平基因。中华民族通过治水,孕育了和平基因,化解了战争风险,促进了中外交流,播撒了和平种子,扎扎实实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几千年的治水实践,中华民族在与水的斗争中认识水、熟识水、了解水,深深懂得“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的道理,也形成了中华民族谦和柔顺、上善若水民族性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价值理念世代相传,崇尚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天下太平成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不懈追求,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绝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黄河宁、天下平,面向未来,一个拥有悠久治水历史的中华文明,一个拥有5000多年璀璨文明史的大国,一个有着深厚天下情怀和贡献人类抱负的民族,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守正创新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矢志不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原治水实践,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是中原大地上人们生活方式、理想信仰、价值观念的文化浓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的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几千年的中原治水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带来的深刻启迪,只是中华文明富矿中很小的一部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关阅读:

  视频 | 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①:5000年的中原治水实践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

  视频 | 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②: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视频 | 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③: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视频 | 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④: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视频 | 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⑤:中原治水实践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