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同城先“同心”——文化认同与郑汴一体化

    发表时间:2016-07-21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

    同城先“同心”

    ----文化认同对促进郑汴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2006年9月8日《关于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的协定》签订后,掀开了郑州开封两座千年古都打破地域限制、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2006年11月,郑开大道建成通车,以及郑开城际公交的同日开通,郑汴融城正式启动。

    2011年9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等,汴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进一步凸显了郑汴一体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并拉开了以郑汴一体化发展为引擎的中原经济区全面建设的大幕。

    2012年底,河南省发改委以及郑汴两市政府,三方共同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框架协议》。同时,两市发改委、工信、交通、农林、水利、旅游、商务、文广新等部门之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推进郑汴两市电信同城、金融同城、交通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和资源共享。

    2013年1月1日,郑汴金融同城相关业务开始实施。

    2013年10月26日,两市实现电信同城

    2014年郑汴城际铁路开通运营。

      ……

    不足十年时间,汴融城步,大步流星。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实施郑汴一体化过程中在利益协调、资源分配、人才流动等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乃至出现同城不同心现象:其一,互不认同,郑州把开封当包袱,开封自身失落,有被殖民化的感觉;其二,功能定位不清晰,没有产生1+1>2的效果;其三冷热不均。官方热,民间冷;基础设施投资热,产业对接和人员融通冷

    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根本原因在于在郑汴一体化过程中,两座城市还没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文化认同感。因为“文化是为社会创作意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约瑟夫•奈《软实力》16页)。国内外实践证明,但凡融城较快的大都市,无不是在融城过程中,形成了大家共同认可的新的主流文化。如由汉口、武昌、汉阳三镇融合而成的武汉旅顺和大连,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融合的香港,东京和京都等等。

    文化认同对郑汴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在哪里呢?

    第一、文化认同是实现郑汴一体的动力源泉。

    文化认同主要是通过人们之间情感的互认使区域发展协同共进过程中,步调一致。文化可以更多的体现在情感之中,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还可以从彼此关系中的吸引、友爱、责任等因素,找出为双方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提供合理性的共同价值依据”(约瑟夫奈《软实力》第10页)。这种透过情感的文化认同一旦与日常生活结缘,就会产生巨大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感染力,从而促使区域内的成员紧密地凝聚起来,成为群体集体无意识的共同认知,进而无所不在的“操控”大家的行动。

    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长三角地区的成功模式就是得益于文化情感上的认同。长三角虽然分属沪苏浙三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但三地却已有着共同的吴越文化基础,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承传,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的情感基础。花样繁多、品味各异的端午粽子,老少咸宜的黄酒、甜食,共通的吴侬软语以及三地民众对稻米的崇拜等等,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感情基石。虽然分属三个省市,各自的产业优势、区位环境不尽相同,但情感的脐带巧妙地弥合了行政区划的裂隙,打破了种种壁垒阻障,使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第二、文化认同是推进郑汴一体的创新源泉。

    汴一体、协同发展是在21世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从根本上讲必须靠创新驱动。仅就经济方面来说,河南省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确定,用15年的时间(2006年~2020年),打造一个167平方公里的“梦想”:把郑汴产业带打造成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全省节约用地的示范区,让郑汴产业带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不需要依靠科技的创新,但更需要文化创新。郑汴地区是河南省人才密集、创新要素最富足的核心,也是我国中部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但截至目前,仍然存在着郑汴两地内部创新分工合作的大格局尚未形成、不能有效共享创新资源、创新链与创业链对接不充分,区域内创新整合机制没有形成等问题。如此等等,除了党委政府的政策指向外,只能靠文化认同以求彻底解决。因为文化不但是创新的土壤和基石,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模式赖以形成的必要条件。设若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作为前提,仅仅靠目前两地政府有限的协调机制,自发的市场运作模式的滞后性等等,势必导致双方貌合神离甚或同床异梦、矛盾重重。两市电信同城、金融同城、交通同城、产业同城、生态同城和资源共享等具体战略举措实施的效应得不到完全实现

    第三、文化认同是衡量郑汴一体化程度的基本标尺。

    中外区域一体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区域一体化的各种指标中,最容易实现也是最表层的指标是经济一体化,但经济一体化也是最容易因遭受各种偶然或变化性因素影响的一极。最终能成为一个地区整体名片的核心指向,必定是它的文化。

    因为文化认同才能历经岁月变迁和世代更替考验,打破空间局限,坚韧生存。古今中外,概莫如此。斯大林说“教皇手下有多少个师?”,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认同,却足以让小小的梵蒂冈具有世界影响。只有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郑汴融合,才能化解现实中各种利益因素和行政壁垒造成的各种壁障,使两城同体、真正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和头雁。

    如何实现郑汴之间的文化认同呢?

    第一,以情感认同为先导,进一步夯实文化价值认同基础。

    郑州、开封都是中国古都,先后作为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省会,一个是没落贵族,一个是20世纪后期开始崛起的新贵。因而,两地无论在生态文化、历史积淀、文化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一致性。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些文化基因,以共同的文化理念凝聚共识,为郑、汴一体,协同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就显得异常重要。其中必须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挖掘、梳理两地共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寻找其中的本源性的最大公约数,尤其要深入挖掘以“中”“和”为主要特色的中原文化精神意蕴,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机遇、使命,以谐和包容的开放气度为导向,既深入历史的根系,又放眼未来,激活中原核心城市文化有机体,完成新时代中原精神的重铸。

    第二,以利益认同为手段,消除人为壁垒。

    当下中国社会价值观必然受到现实经济、利益的影响。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在郑汴一体化过程中,如何让郑州、开封都能自觉地从整体利益出发,在共同文化认同基础上,将文化认同与政策制定、利益考量融为一体,不仅要搭建经济平台,还要构建文化大舞台,经济、文化鸾凤和鸣,共同唱戏,是实现郑汴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突破的瓶颈。我们要以利益认同为手段,消除两地之间的人为壁垒。这并非就是郑州开封等同平均发展,而是各安其所,携手共进。一方面,郑州作为省会,理应在郑汴一体化中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开封也不能以阿Q式的思维方式处处显摆老省会过往的辉煌,特别是不能“一体化”的实施而事事与郑州争“权”夺“利”,而要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彰显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用“大眼光”(不是仅看自身的文化优势)推进两地“大文化”(突破局部的大开放、大交流文化)的大发展(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第三,以目标认同为愿景,促进资源互通共享。

    “目标”无论是对生命个体还是区域发展来说都极其重要。它是指引人生方向的航标灯,是区域发展的归宿。对郑州开封一体化而言,协同发展就是两地的共同目标。但自从郑汴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两地有些干部群众在认识层面上还停留在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的层面上。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缺乏真正从“互通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大格局,着眼于共同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远大志向,心甘情愿的在郑、汴一体化的棋局上当好听从调遣的棋子。因此,必须强化两地协同发展的目标愿景,做好互通资源共享发展的大文章。但是,目标认同,并不意味着两地无差别的趋同,而是在协同发展理念下,根据各自特色优势和功能定位,扬长避短,确定好不同的发展方向。省会郑州既是全省政治经济中心,又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物流、人才等优势,更好的充当产业领头羊的作用。开封则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文化产业,底蕴丰厚,今后应更进一步推动出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叫响全国的产业品牌。

     

                                                     2016年7月16日

    作者简介:

    秦方奇,河南许昌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