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推进河南城市文化建设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发表时间:2017-09-08 00:00 内容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发展的更高阶段。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不仅能持续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科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明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不足。推进河南城市文化建设,应统筹发展城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管理文化建设。

      建立完善机制,促进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发展。河南城市文化建设主体既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有由不同所有制组成的演艺、影视、动漫等经营性文化企业。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网络文艺社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民营文化工作室等新的文艺组织,以及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独立制片人等新的文艺群体大量涌现,河南城市文化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城市文化建设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度。坚持多种机制相结合,实现福利机制与市场机制互补,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向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相结合发展。建立有效的城市文化激励机制,确保城市文化投资主体的合法收益。健全城市文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使城市文化建设有法可依,保障城市文化建设向合理化、有序化发展。

      形成多元化文化供给,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的特征。模仿型排浪式的文化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消费渐成主流,文化消费市场呈现多样化、细分化的趋势,这对城市文化产品供给提出了新要求。文艺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要以特有的中原传统文化为基础,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化的河南城市文化供给。要在明确城市历史轨迹和历史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城市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将城市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更多地举办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或安排专人上门提供文化服务,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城市公共文化产品目录,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新领域,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价标准,适当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的测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建立政策体系和人才队伍,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河南涌现出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科技型企业,一些传统文化企业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转型升级。“文化+金融”成为当今河南最热的创投和风险投资模式之一,城市文化建设呈现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要建立文化产业的发展基金,推动形成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制定文化产业的鼓励政策,逐步增加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落实文化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扶持力度。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打通文化领域的产业链,打造“互联网+文化”发展的新业态。推动文化企业以及跨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促进文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立足全省战略布局,从管理制度、层次结构、培养模式、路径选择、资金投入等方面,制定文化人才发展规划。推动高校建立有关文化发展的研究机构,鼓励校企合作推进双向交流,加快文化人才战略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一体化建设。健全在职人员系统培训制度,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定期分阶段制定河南城市文化人才需求目录,完善政策体系,搭建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文化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

      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城市文化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因此,河南城市文化管理要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加快转变城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创新调节机制和监管方式。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把多功能集合的文化综合体作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整合隶属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充分利用当前存量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多功能、集约化发展。积极开展城市历史文化教育和特色文化宣传,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参与度,规范城市文化建设制度,让居民参与城市文化建设相关政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

      (作者刘琪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