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的河南 | 杨玉珍: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5月16日,河南省社科联召开全省社科界“重温5·17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9位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出谋划策。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之际,河南省社科联联合大河网,推出“学术中的河南”特别策划,敬请关注!
以下是河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部部长、教授杨玉珍的观点《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五路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科技、教育、人才最集中的汇聚点,理应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高地。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事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和繁荣发展,事关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应围绕聚才、引才、育才、用才系统推进。
一、“聚才”上求突破
第一,以区位聚才。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城市和区位是聚才的关键。国际上,71%的一流大学坐落于世界级城市。国内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成都、武汉、天津、郑州、西安)聚集了全国大多数的高水平大学。河南省应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通过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实现聚才。
第二,以平台聚才。重点实验室、重点研发机构等国家级平台是高校“双一流”创建的关键依托。2022年,河南师范大学牵头的平原实验室获批建设;2023年,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实现了省内高校牵头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哲学社会科学也应积极争取国家级平台,瞄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教育部文科实验室、国家级智库等平台。筑国家级平台“好巢”,引高层次人才“金凤”。
二、“引才”上出实招
第一,完善引才政策。河南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明确了“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强省“八大行动”。针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潜力人才,为人才精准画像明确引才重点。各地市也针对人才引进进行了政策待遇配套和租房购房补贴。未来河南省还可以借鉴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做法,进一步探索顶尖科学家、顶尖社会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税收减免、个税补贴政策,提升引才政策的吸引力。
第二,健全引才机制。高校要发挥主体地位,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外青年人才、国内“四青”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依托我省成功申报的国家级人才,提供具有强劲竞争力的薪酬、安家费和经费。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银龄计划”,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招聘一批退休知名专家学者来豫讲学任教,充分发挥退休知名专家在教育教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学科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育才”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
第一,搭建好优秀人才成长的体系。近年来,河南省社科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等部门通过项目资助、人才选拔、奖励奖项等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育、选拔体系,形成了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社科、国家社科重大等各级各类相互支撑的项目体系,搭建了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年度人物、百名优秀社科理论人才、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到国家级人才的人才培育和资助体系。如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的,河南省通过宣传部门、组织人事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共同努力,日渐完善了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的体系。
第二,切实增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增强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他还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不要觉得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自己都能讲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学问。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第三,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资政作用。专家学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双方深度合作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一是要求地方领导提高认识,进一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研究真问题,寻找真对策,将自身研究置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做有理论基础和实践功底、有高度责任心、敢担当作为的专家。
四、“用才”上求实效
用好人才的前提是评价好人才。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评价也是如此,要处理好“破四唯”与“立新标”的关系,处理好“不唯”和“不要”的关系,真正让贡献度高、埋头实干的人“冒”出来。
第一,人才评价导向贡献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职称评定是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发挥着人才发展“杠杆”作用。高校应着力构建体现实际贡献、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教学成果、社会服务等高水平业绩体系。为进一步激励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河南师范大学配套出台了《河南师范大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激励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第二,人才评价“同而不同、分层分类”。“同而不同”,同的是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不同的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内容。分类评价旨在让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人才都有自己的专属赛道。同时破除学术评价行政化现象,各级各类项目评审、人才推荐都发挥同行作用,完善“小同行评价”制度,避免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直接担任专家委员,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
第三,畅通人才晋升的绿色通道。要畅通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开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专门赛道,支持优秀人才、海外杰出人才破格评审;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聘任机制,建立临聘、准聘、预聘、长聘等多元化的人才聘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河南省也提出“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放在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来认识。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件,做的是“人心”的工作,决定人的认知能力和素养,关乎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先导、知识变革,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给予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判,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规范和实证分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一言以蔽之,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推荐
·学术中的河南 | 张延峰:以平台建设为抓手 加快推进洛阳新型智库建设
·学术中的河南 | 屈凌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术中的河南 | 张占仓:坚持正确方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