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中的河南 | 孙晓飞:高举伟大旗帜 坚持人民至上 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求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5-19 09:01

  编者按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5月16日,河南省社科联召开全省社科界“重温5·17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讨会,9位专家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出谋划策。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七周年之际,河南省社科联联合大河网,推出“学术中的河南”特别策划,敬请关注!

  以下是许昌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孙晓飞的观点《高举伟大旗帜 坚持人民至上 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求进》——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们社科战线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刻领会“两个不可替代”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发展。

  一、理论武装要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之基、繁荣之本、灵魂所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科战线的根本任务。广大社科工作者要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精神信仰和政治信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加强理论研究、理论宣传,把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务实的工作举措。

  二、宣讲教育要引人心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凝聚人心,是社科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理论宣讲中,要坚持分众化、大众化,不断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分众化”就是要区分对象、因人而异,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不同群体差异性、多样性的理论需求,根据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有侧重进行宣讲,这样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的心坎里。比如,对于青年学生,要着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农村群众,要着重宣讲党的农村政策,激励他们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大众化”就是要通俗易懂,解决“怎么讲”的问题。如何让理论宣讲有人听、有人信?这就要求我们的宣讲员准确把握群众的兴趣点、关注点,从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入手,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群众信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要利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从基层干部、退休教师、道德模范、创业典型等群体中遴选人员组建“百姓宣讲团”,这样的宣讲更能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有生气。也可采取“理论+文艺”的形式,把党的理论融入小品、相声、歌曲、快板等文艺节目中,让群众在喜闻乐见中接受熏陶和教育,这样的理论宣讲既“有意义”更“有意思”。

  三、社科普及要聚人心

  推进社科普及就是要让社科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果。一要凝心铸魂。要大力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社科普及活动,广泛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形成爱党爱国、崇德向善、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二要弘扬文化。河南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这就需要我们社科工作者把河南的文化资源、发展潜力、营商环境传播出去,讲好新时代河南故事,进一步提升河南对外良好形象。三要打造平台。利用“社科普及周”这一品牌优势,集中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科普及活动。日常工作中,通过制作社科普及专题片和公益广告,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教育基地等社科阵地作用,广泛开展社科普及宣传。举办社科征文、知识竞赛、经典诵读、线上答题、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四要创新载体。推进社科工作者进军互联网工程,运营好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在“学习强国”推出社科专题,聚合社科基地、社科专家、文化名家的新媒体平台,打造社科网络传播矩阵,加强主题宣传、舆论引导,传播时代声音、讲述发展故事。不断提升网络主题活动策划和议题设置能力,开展优秀社科微视频、优秀网课展播评选活动。引导社科专家密切跟踪社情舆情动态,在各类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理论宣讲阐释,进行政策解读,引导话题讨论,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话语权。

  四、调查研究要贴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社科工作者要推动调查研究取得实效,真正解决问题,关键是能否做到“四看”:一看是否真正带着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前,要心中有数,认真盘点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调研才会有方向、有重点,避免出现图形式、走过场现象。二看是否摸透真实情况。调查研究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坚持“四不两直”方法,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往矛盾大、问题多、情况复杂的地方去。要通过深入座谈、个别问询、随机走访等形式,聚焦热点问题,走进群众的心坎里,用真心实意换得真实情况、获得真实素材。三看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调查研究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要精心梳理分析,分清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找准问题所在、症结所困,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形成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四看是否赢得群众满意。开展调查研究,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才能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五、社科之家要暖人心

  社科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社科工作者之家。社科联要牢记责任使命,进一步加强对社科基地、社科团体、社科专家的指导和服务,加强与他们的经常性联系,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为社科工作者搭建起学习交流、成长发展、干事创业的舞台,努力把社科联建设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和谐之家、温暖之家。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培养机制,依托高校、党校和有关社科工作机构,打造高水平社科智库,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功底扎实、勇于理论创新的社科专家。要健全激励机制,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要围绕中心大局,给社科理论工作者出题目、把方向,充分发挥社科规划课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的激励作用,鼓励广大社科工作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在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彰显社科作为。

  相关推荐

  ·学术中的河南 | 武新军:文明互鉴与学科建设

  ·学术中的河南 | 李庚香: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河南探索

  ·学术中的河南 | 梁周敏:为时代发声 为人民发声

  ·学术中的河南 | 刘振江: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学术中的河南 | 张延峰:以平台建设为抓手 加快推进洛阳新型智库建设

  ·学术中的河南 | 屈凌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学术中的河南 | 杨玉珍: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学术中的河南 | 张占仓:坚持正确方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学术中的河南 | 华小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创新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