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

    发表时间:2019-02-11 09:17 内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变革创新。中国社会主义不是教科书里的教条,不是刻板僵化的戒律,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体。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发展中不断变革,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这段蕴含深刻辩证法精神的重要论述,需要确立起一个基本的认识,即“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在此前提下,系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并充分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生命体”论断的深刻意义,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必须摒弃教条主义的态度,自觉做到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反对先于历史的发展而筹划出前行的具体方案,虽然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设想,即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绝不认为这些基本原则本身构成了超历史的“万能公式”,以致可以无条件、无变化的直接运用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民族和国家。马克思明确要求人们在推动社会主义转变时“必须对不同国家的制度、习俗和传统加以考虑。”在他们看来,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传统、处于不同的历史方位,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也不同,人们的风俗和观念也存在着差异,受这些不同的因素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每个民族和国家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实施社会主义转变时,其在转变的时机、速度、方式等方面也必定会表现出极大的特殊性,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也表现出经常的变动性。

      自觉将社会主义社会视为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就要彻底打破教条主义的态度,确立起正确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特定社会主义模式的科学态度。一是要摒弃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僵化态度,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在具有的具体化本性的基础上,自觉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只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才能确保自己的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创新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即在推动其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中实现其具体化,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彰显出真理性的力量、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二是要避免将特定的社会主义模式奉为圭臬的盲从态度,积极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但绝不照搬照抄。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模式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因而都有特定时空范围的约束性,如果对其进行无条件的搬用,只会造成“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错乱。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是创造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当代中国时代课题的伟大成果。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模版的直接套用,也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从根本上而言,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深度结合的产物,有着中国本土的“自主产权”,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是有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在于其结合中国的实际而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创造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本身就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内在具有的“具体化”本性。在改革探索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中国特殊国情,遵循从生产关系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运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位次,实现了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转变论的创造性发展;在制度探索和建设上,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基本制度的设想,创造性地形成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在内的、相互之间高度契合、有机联系的基本制度体系,其在持续的改革创新中愈益定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发展格局上,遵循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则,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发展格局,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在统筹推进中日益彰显出全面发展的特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发展旨向上,遵循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原则,坚持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进程,无论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还是实施改革开放、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始终是不变的旗帜和底色。那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和壮大的密钥在哪里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总结和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破解时代难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持续的变革创新中不断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也正是在这种持续的变革创新过程中,生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取得成功,“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生命体”的实质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并在持续的变革创新中日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就其原本的意义而言,“生命体”是指以繁殖为目的,能自发进行熵变的自我进化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功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喻为生命体,突出的就是其内在具有的自我革新、自我创化的生命特质,彰显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源自于其本身是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不仅在改革开放中开创,而且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创新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创新机制,即在持续的实践创新基础上形成理论创新,又以正确的理论创新指导新的实践,形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同频共振的局面,除此之外,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并高度重视发挥着精神支撑、智力支持作用的文化创新,从而形成了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内在联系、交互作用的综合创新体系。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的创新机制以及遵循该机制所形成的创新体系,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创新品质,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尽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相比于资本主义而言的优越性,就在于其始终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前行,从而“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面向未来,也只有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生命体”,作为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内在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毫不动摇地持续坚持变革创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号召全党同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一定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动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无论是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是完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抑或在风雨激荡的全球化潮流中更加积极地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都需要我们在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变革、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越发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充满活力。”

      (作者许恒兵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