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⑮ | 刘晓玉: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11-13 10:14

  编者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栏,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思想,持续加强学习、研究、阐释。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历代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因之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一、“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

  近代以来最早对中华文明问题进行审视的是革命先驱李大钊。他在西强东弱,中华民族全面落后挨打的时代境遇下,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以及对中华文明荣光传续的忧患意识提出这样的思考:曾经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华文明如何“尽对于世界文明二次之贡献”?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缔造者,他的问题意识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使命,由他革命遗志的后继者去完成。建党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承继李大钊的未竟事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接续探索中华文明如何对世界文明做出新贡献的问题,其过程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

  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从孙中山到孔夫子我们都要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的主张,并强调“中国的新文化是为人民、为大众的无产阶级文化,一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开拓性探索后,党的历代领导人接续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事业,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带动全体人民投身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建设,邓小平同志从《诗经》中找到“小康”一词帮助国人树立起形象生动的未来发展图景,“奔小康”也成为引领全体人民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驱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主动、全面地将马克思主义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推进我们党理论创新机制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态与历史成就,作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断。历经百年,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可以自信地对中华文化如何为世界文明做出新贡献予以肯定性总结与回答。

  二、“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逻辑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对这一命题提出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理解可以对标我们党历史上的两次重要思想解放:1938年由毛泽东同志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将马列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迎来了符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开辟;1978年由邓小平同志领导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哲学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思想领域的解放运动具有改天换地的实践伟力。如果说前两次思想解放分别迎来并创造了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那么对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这一次的思想解放则预示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然实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在“两个结合”中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正如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践中,传递“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人文思想;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中,体现“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的治理理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统筹谋划中,蕴含“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辩证思维;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扎实行动中,体现“万物并育”“天人合一”的发展理论与生态观;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抉择中,展示“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社会理念与外交主张。

  在“第二个结合”中,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现代化之魂脉,与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文明之根脉交相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一种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对于传统文化来说,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传统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传统文化提炼出了更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气派风格,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再次得到证明。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依靠这一文化主体性,中国人民自信自立地朝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奋进。

  三、“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

  “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但这个结合绝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也不是对旧文化旧形式的移植照搬,而是有着科学的实现路径。

  首先在方法论上习近平总书记破除了“体和用”、“精华和糟粕”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原则,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原则要求。这是一种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因为任何文化都不可能脱离所处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社会心理而独立存在,新时代语境下一切“古与今”、“东与西”的思想文化碰撞与先进养分汲取一定是基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其内核表现为文化的人民性、理论的科学性与思想的实践性。

  其次要对传统文化的历史遗存、实物资料、文字文献等进行有益的研究,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正如在习近平总书记关怀下兴建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是做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国家版本馆主要对历代中华典籍进行收藏、整理、研究;还有各省立足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工程。相较全国,河南省较早地启动实施了河南“兴文化”文化研究工程,聚焦“今、古、人、事、物、书”6大板块,系统梳理河南历史文化脉络,全面展示河南文化的灿烂成就、传承脉络和对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河南贡献。

  最后要全面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抓手铸就中华文明共同体。因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文明,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现代文明,要通过全体中华儿女文明程度的提高去承载和实现。这要求国家必须持续支持和强化科教领域的发展建设,提高国民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与文化素质,以文化程度的提高带动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更要持续推进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引导人民群众以充盈健康的精神文明状态承载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成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国民所造,为国民所享,由国民而兴!

  (作者:刘晓玉 哲学博士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大河网学术中原特约专家)

  相关阅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⑭ | 赵璐:深刻把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实践意蕴

  <a href="https://theory.dahe.cn/2023/11-08/1329997.html" style="font-family: Arial, "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simsun,="" "segoe="" tahoma,="" helvetica,="" sans-serif;=""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⑬ | 李娟: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⑫ | 向长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思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⑪ | 李庚香: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⑩ | 陈东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河南担当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⑨ | 包世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特质和建设着力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⑧ | 刘菡:构建中国哲学当代新形态的基本原则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⑦|杜梦伟:守正创新,赓续中华文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⑥ | 师永伟:奋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⑤ | 王留群: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 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国新篇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④ | 李龙: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看中原文化“美美与共”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③ | 闫德亮: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② | 张佐良: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大核心要义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① | 毛亚男: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