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黄河研究⑪| 饶明奇:编外传奇河官郭大昌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7-13 10:41

  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真实立体全面讲好黄河故事,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凝聚精神力量。2014年出版的《政治黄河研究》对我们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书分为政治中心篇、战争篇、职官篇、政治人物篇、著名河官篇、法规篇、治黄与治国篇七部分,围绕政治黄河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学术中原持续摘编刊发书中的部分篇章,敬请关注。

  本期推《编外传奇河官郭大昌》,本文经原书作者、学术中原特约专家饶明奇修改,更加通俗易懂,供大家品读。

  郭大昌(1742—1815),字禹修,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一位经验丰富颇有传奇色彩的水利专家。被中国水利学会编入《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人物表》。

  乾隆七年,郭大昌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高良涧(今洪泽县高涧镇)一个普通的渔民家庭,其祖辈皆为贫苦渔民出身。他从小在水乡长大,常年与水打交道,对水有深刻的认识,并练就一身水上硬功夫。他为人朴实,作风扎实,“讷于言而拙于文”。他自幼聪明、伶俐、勤劳、勇敢、忠厚、善良。他尤其喜爱学习农田水利方面的知识。

  乾隆二十二年(1757),郭大昌十六岁的时候,被征在江南河库道工地当了一个名叫“贴书”(帮抄写)的小职员。由于他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就熟悉了“工程销算正杂料作收支之法”,并且“过于其师”。

  在十多年的治河实践中,跌打滚爬,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他生长于水乡,“尤明于水性衰旺,能以意知其溜势所直”,他对黄河水性及流向趋势了如指掌,对治黄方案有精辟见解,精通埽坝工程,尤精于堵塞决口,经常为民工们在治河方面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在治河工程中巧妙地使用他独创的施工技术。后来,被淮扬道聘为幕僚。

  24岁的郭大昌,放在今天也就是大学刚毕业的年龄,但他已经是一位资深的“老坝工”了,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给他一个平台他便不辱使命,展现出惊人才干。乾隆二十六年(1761)五月下旬,淮、黄暴涨,湖、河水泛滥,淮、扬二府百姓田亩庐舍被淹。乾隆三十一年(1766)夏,黄河在滑州韩村决口,南流徐州,水势迅猛,致使黄河高家堰和运河大堤各决口30余处,淮安府七县受淹,遍地泽国,人畜死伤不计其数,漕运中断,洪水肆虐,封建统治者也备感不安。乾隆皇帝命令时任南河总督吴嗣爵,加大治河力度。吴嗣爵在治河民工的一致推举下,亲自登门请郭大昌帮他主持治河工程。郭大昌谦虚地接受邀请,到任后,首先对黄河的上游作实地考察,足迹远至宁夏、甘肃,对黄河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对淮扬地区的湖河水利工地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对治河充满了信心,他鼓励吴嗣爵,打消了吴对治河的畏难情绪。治河伊始,两人就协调一致,同心同德。具体对河湖的治理方法、计划及资金、材料、劳务、工期、预算等,几乎都是郭大昌提出后,由吴嗣爵批准而实施的,吴总督非常赏识郭大昌的治河科技,曾向乾隆皇帝介绍过郭的为人、功绩。并在奏折中恳请朝廷如若自已故去,当让郭大昌继任河督。

  郭大昌曾经使黄河堵口预算压减至五分之一,工期缩短一半多。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十九日,黄河在清江浦东北五里老坝口决口。当时的南河总督吴嗣爵,“恇俱无所措”,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亲自登门,坚请已与自己反目的郭大昌出来主持堵塞决口,条件是:“钱粮五十万(两),限期五十日”。郭大昌不计个人恩怨,毅然答应。郭大昌看透了吴嗣爵想趁堵口捞一把的坏主意,轻蔑地对吴说:一定要我来堵口,工期可缩至二十天,工款可减至十万两左右,但要求施工期间,你只调文武汛官各一人,维持工地秩序,此外,不要任何官员到工,否则我就不接受任务。对于料物钱粮,也要由我负责支配。吴嗣爵恐怕堵口不成,皇帝发怒,不得已一一答应。在郭大昌的主持和劳动群众的努力下,结果如期堵复决口,仅用银十万二千两。受到乾隆帝嘉奖,由此,“知名于时”,声名大振。

  郭大昌在治河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和较先进理论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他在沿河、湖岸修筑缕堤、遥堤、月堤、涵洞和恢复黄河故道工程,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全部结束,计划全部完成。洪泽湖沿线高家堰坦坡及30余处决口堵塞工程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结束。翟家坝(蒋坝)堵塞工程因面积大、工期长,于次年底竣工。在整治运河方面做了几件大事:一是疏通了骆马湖漕运;二是移运河南口至远离清口的七里闸,使黄河内灌运河的威胁减小;三是疏浚了清河至江都的300多里运河故道,堵塞包括清水潭2里长决口在内的32处运河决堤之处。

  郭大昌不与腐败治河官员同流合污,自然被官场不容。嘉庆元年(1796年)六月二十日,黄河又在丰县决口,河防主管官员作了个堵口计划,要款一百二十万两。这时的江南河道总督兰第锡,认为要钱太多,怕皇帝不答应,想减少一半,乃商之于郭大昌。郭听后直截了当地答复说:再减一半也足够了。当时“河督有难色”,郭又说:“以十五万办工,十五万与众工员共之,尚以为少乎?”就是说,拿十五万两办堵口工程,十五万两送给你们装腰包,还嫌少吗?他这铿锵有力的回答,无情地击中了贪官的要害,惹得河督大怒,郭大昌被迫辞职,从此不在南河做事。

  郭大昌虽不是正式河官,但他对黄河水情水势的精准判断令人叹服,他的对策建议被采纳后发挥了极大作用。 嘉庆十二年(1807)前后,苏北一带黄河几乎年年决口。当时治河官员,有改河入海的打算,“或南出射阳湖,或北出灌河口”入海。这一计划如付诸实施,则淮安府所属地区,即将遭受灾害。郭大昌这时已六十多岁,他虽受到河官的排斥,但仍念念不忘黄河。嘉庆十三年(1808),郭大昌与好友包世臣一同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江苏、安徽一带勘察,全面调查了黄、淮、运的形势及海口情况。随后由包世臣提出“海口并无高仰,河身断不可改”的主张。原来云梯关以下两岸有长堤,为康熙年间靳辅所修,起了束水攻沙之效。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高晋治河时,予以废除,已四十余年。每“遇大汛水旺之时,横溢至数百里,流散则缓,而海潮乘虚直入,故沙身积淤,以致影响上游多患。”因此,他们又提出恢复海口长堤,集中溜势,束水归海,并对运口头坝决口处“筑盖坝导淮溜出黄,以减运涨”的建议。通过包世臣向上反映,已“得旨允行”。正拟施工,而黄河又在北岸马港口溃决,从灌河口入海,恰恰符合了河官的心愿,于是马港口不堵,任其泛滥。包世臣、郭大昌等的治河方案,因而被中止。

  马港口以下多苇滩,河水受苇根的盘结,决口三年之久,还没有冲出入海的河槽,安东(今涟水)一带的灾民,不堪其苦,纷纷上诉。后来皇帝派尚书马慧裕处理此事。这位尚书未经调查,即听信当地河官的一面之词,同意不堵马港口。安东的群众不得已,就去求教郭大昌,郭向大家出主意,叫备小舟千余只,要求马慧裕坐船亲到口门以下察看,后来马慧裕果然坐船行至口门以下不数里,船即搁浅不能行,大为震怒,认为马港口并没有达到预期改河的作用,于是奏请堵筑马港口,并参照前案修筑海口长堤等工程。郭大昌、包世臣的方案得以实施。在实行这一方案时,朝廷又派了都察院左都御史百龄为两江总督,领导施工。百龄到任后请包世臣共商河事。包在临行前,又向郭大昌求教。这时黄河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因黄河向洪泽湖倒灌,清口入黄的太平河和黄河下游河道均已淤塞。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黄河又在北岸邳州之棉拐山决口,下穿邳、宿运河。因棉拐山下皆顽石,冲刷不动,复上溢南岸萧县之李家楼,溃成巨口。郭大昌根据这一情况,分析李家楼溃水不到半月就可达洪泽湖。水入湖之后,日涨尺许,估计不到十日就可以把全湖涨满,倒灌运河,则淮安居民百万生灵,必遭大殃。郭大昌向包世臣建议争取在水到之前,积极在运口头坝外,接筑盖坝,必可使清、淮无恙,并赶筑云梯关以下长堤,则黄流可以顺轨。包世臣根据以上意见,向治河官员提出这一治理方案,于八月一日开工,加长头坝处之盖坝,掩护头坝金门,到八月八日溃水已到洪泽湖,开始泛漫运口,赶于十二日将盖坝抢修完成。这时出湖之水,在盖坝的挑溜作用下,以水治水,把太平河身刷宽三百丈,深二丈八尺,导溜入黄。经采取这一措施,运河水势减落,清、淮人心大定。以后又接筑云梯关至海边的长堤,堵合了李家楼口门,使大河回归故道。至伏汛后,海口深达七丈,大河皆深二丈,秋汛至,河水竟不出槽,获得了极大成功。总督百龄视察河口后奏称,黄河“计二十年来未见黄河如此奋迅”。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郭大昌发明了测水法、修筑减水坝法、引河堵决法、放淤固堤法等,并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测水法相当于现在测量水的流速、流量的方法。这种科学方法,在当时算是了不起的大事,此方法的应用,使治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更趋准确、便利,避免了盲目性,可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减水坝是他的又一创举,河床窄处,堤坝受水冲击力最大,于此处开渠,引水至河床宽广之处,可保河、湖堤不因水涨而受损。引河堵决法,主要做法是当河、湖决口改道后,欲堵决口并复故道,无需直接先堵决口,而可在先淤积的故道上开浚数道深沟,再与决口上游择地开挖引河,直通故道。这样做,决口不堵自愈,故道依旧,且引河之水循故道所开深沟急泻,淤沙可除。放淤固堤法,主要做法是在河堤不牢之处,可建涵洞,引黄河水灌注,于月堤之下修建涵洞,让清水流向月堤之外,堤内洼地即可积淤而为平坦陆地。一举两得,取土便利,堤基更牢。

  郭大昌的岳父王全一,也是一位老河工,“精于外工”。郭大昌的成就颇得力于他的教导。乾隆末年外河厅的汤陈工出险,浪势甚猛,正拟集料抢修,王全一看后说:“此水叹气也,必无事。”他解释说凡大溜来势很猛,去势很稳,说明埽根已挂嫩淤。现在“水面乘风力见险势,其实不足畏也”,若冒昧抢修反而不利,次日果然挂淤无事。又在一次堵口时,内外皆水,取土困难,王全一乃在口门以下,左右各做一小坝,使水出口门遇小坝回溜入于坝外而落淤,每夜所落之淤,足供次日之用,解决了用土的困难。王全一曾将自己在河工上几十年所经历的工程作了记述,后来由江南河道总督徐端窃为己有,刊为《安澜纪要》、《回澜纪要》二书。

  郭大昌做事认真,一身正气,堵塞了河官们的发财之路,自然遭到河官的排斥、打击,一直得不到重用。河患严重时治河官员才想到他,一旦河患减轻就卸磨杀驴,他的治河科技和丰富经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致使他郁郁寡欢、积劳成疾,于1815年病故于家中,享年73岁。

  老百姓心里有面境,知道你是浊还是清;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您是重还是轻。清嘉庆年间,河政腐败,当时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黄河决口,金银万斗;河官发财,民难糊口”。黄河两岸人民深受洪水之害,还要受河官的剥削勒索,人们恨透了贪财的河官。老河工郭大昌敢于同贪官作斗争的故事,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他的治河贡献在百姓中广为传颂。百姓在他生前就为他立碑有二三十处。

  郭大昌虽是一个平凡的老河工,在清代中期河政腐败、河道凋敝不可收拾的局面下,他关心全局,能够积极提出建议,并亲自参加治河实践,终于一度使黄、淮并力入海,缓和了黄河的紧张局势,减少了黄河两岸人民灾害之苦,他治河的伟大业绩和与贪官斗争的动人事迹永载史册,永远值得敬仰!

  相关推荐

  ·政治黄河研究① | 饶明奇: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治黄方案出了什么“金点子”?

  ·政治黄河研究② | 饶明奇:历史治水名人王景是如何治河的?

  ·政治黄河研究③ | 饶明奇:贾鲁治河的三大工程和自创的石船大堤堵塞决河之法

  ·政治黄河研究④ | 饶明奇:刘天和治河与“植柳六法”

  ·政治黄河研究⑤| 饶明奇:世界著名治黄专家潘季驯的“束水攻沙 黄淮运同治”之法

  ·政治黄河研究⑥|饶明奇: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堪称中国16世纪的“治黄通运”宝典

  ·政治黄河研究⑦| 饶明奇:被尊为“河神”“朱大王”的治河名人朱之锡

  ·政治黄河研究⑧| 饶明奇:靳辅治河的大手笔

  ·政治黄河研究⑨| 饶明奇:靳辅、康熙和于成龙:谁是谁非?

  ·政治黄河研究⑩| 饶明奇:田文镜治黄与河南罢考风波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