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黄河研究⑳|饶明奇: 中华治水实践孕育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传统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3-09-06 09:37

  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真实立体全面讲好黄河故事,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凝聚精神力量。2014年出版的《政治黄河研究》对我们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书分为政治中心篇、战争篇、职官篇、政治人物篇、著名河官篇、法规篇、治黄与治国篇七部分,围绕政治黄河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学术中原持续摘编刊发书中的部分篇章,敬请关注。

  本期推《 中华治水实践孕育中华优秀政治文化传统》,本文经原书作者、学术中原特约专家饶明奇修改,更加通俗易懂,供大家品读。

  历代治黄的思想观点和各项措施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启示,是传统治国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统一领导、分工合作

  水利施工是大规模的、群众性共同劳动,在生产力落后的遥远古代,要战胜黄河洪涝灾害,难度之大,涉及面之广,耗费人财物资源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是今人无法想象的。要想取得治黄事业的成功,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全社会资源共同行动,有效组织起来,建立起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一整套管理制度,才能奏效。

  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他注意把各部落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降伏洪水。他请来四岳、后稷、皋陶、伯益等有名望的部落首领共同主持治水活动,并“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即会同天下诸侯共同治水,协商后统一行动。

  春秋时期,堤防工程又逐渐增加,水利矛盾也日益尖锐,水利纠纷日益增多,为了遏制类似恶性事件,出现了“四禁”、“五禁”、“七禁”等禁令,水利盟约为其重要的内容。

  战国时期已有细致的施工管理制度。西汉以后,对防洪工程、灌溉工程逐渐形成了每年进行修护的制度,即岁修制度,岁修分小修、中修、大修。施工组织的法规也日益完善。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汉武帝汲黯郑当时率10万人去堵塞,没有成功。直到23年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亲临黄河决口处指挥堵口,就动用吏卒数万人。朝廷上下官员自将军以下皆参加堵口。宋代兵役逐渐为民役和募役取代,但兵役仍占有相当比重。近现代以来的人民治黄事业,更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的人财物力量,以更加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形成管理的合力。

  治水必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上中下游、左右岸等统一规划、步调一致、统一行动,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等行为必须杜绝。

  这些治黄实践对治理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就是要团结最广大人民的力量,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人心,用有效的组织制度、体制机制使人力资源的配置模式科学化、效用最大化,形成合力。历朝历代的封建政治体制尽管不可能真正做到这些,但这种政治理想一直是历代统治着追求的政治理想。

   二、依法治国、奖罚分明

  大禹在会稽山与各部落的首领共商治水大计,防风氏对治水活动消极懈怠,姗姗来迟,被大禹处决。

  历代治黄事业必须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必须建立健全水利法规,依法治黄。从春秋时期水利法治的萌芽,到金代的的《河防令》、明清的“四防二守”制度,从民国《水法》,到新中国《水法》及大量治黄专项章程,中国的水利法制建设源远流长,成果丰硕,成效明显。此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性灌溉法规、惯例、民约、渠规等。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水利法规历史遗产。

  围绕黄河治理形成的法制意识和大量奖惩制度,构成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治国要有章法、有纪律,要依法治国、奖罚分明,这已经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基本政治理念。

  三、以水喻民、以民为本

  周厉王时期,人民不满情绪非常严重,一卫巫自称能为周王弥谤,大臣邵公坚决反对,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断。但厉王不听,最终被赶下台。说明要有言论自由,不能采取简单粗暴压制民主的办法,否则必然适得其反。

  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君舟民水”论。《荀子·王制》指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明确地把君王与臣民的关系形象地比做舟与水的关系,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他以此告诫当权者,君王之舟要靠臣民之水来承载,君主为民,实行王道和仁政,国泰民安,君王之舟就会稳如泰山;反之,君王施行暴政,搞得国困民穷、民不聊生,百姓就会揭竿而起,倾覆君王之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荀子提出了重“王道”兼采“霸道”的政治策略,以及以“礼”为主、兼之以“法”的具体治国方针,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体系。

  孟子认为,只有广施仁德于民众的政治才是真正的“王道”。在《孟子·离娄下》中,他多次举出大禹治水为民除害造福的业绩,盛赞其实行王道的功德。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大禹终于制服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由此,孟子告诫统治者,只有像大禹治水那样,以天下为己任,急民众之所急,忧民众之所忧,为民造福,才是王者应有的风范。

  历代明君贤臣,无不以此为镜鉴,正确处理爱民与使民的关系,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魏征、房玄龄等大臣研讨政务时,一再强调“载舟亦覆舟,所宣深慎”,“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执政理念。

   四、能上能下、人才流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水流百步为净,淤浊自去,这是水的自净作用。这对人才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人才的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流水不腐与干部流动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却隐含着相同的哲理,说明它们在不停的运动中抵抗了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的侵蚀,即流则活、不流则腐。物流则活。要通过干部管理体制创新,消除人为因素和主观意志的影响,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机制;通过干部流动制度改革,形成科学的干部准入机制和干部退出机制;通过干部培训和锻炼制度的完善,逐步形成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的提升机制;通过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逐步形成拒腐防变的免疫机制。“户枢不蠹皆因动,河水不腐是流时。”流水具有无穷的活力,活水带来万物的灵气与生机。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如果我们不想成为被淘汰的一员,就应该像活水那样,善于学习先进思想,善于学习先进技术知识,今天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不久就会成为明天的旧知识、旧观念,只有不断更新旧思想、旧知识、旧观念,与时俱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胸怀宽广、谦虚谨慎

  胸怀要宽、谦虚谨慎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官德。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也往往与治水有关。

  《左传》中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万事万物不可能是完全理想化的,总会有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这是为政者必须知道的世界的基本规律。

  “亲士”是“兼爱”的重要表现。墨子借水论述了如何亲士和用士的问题,认为执政者只有像江河纳百川那样,虚怀若谷,才能广泛延揽使用各方面的人才;只有像江河有无数源头那样,善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兼收并蓄,才能兼听则明,使君臣上下同心同德,治理好国家。反之,如果器量狭小,就会像狭小的溪流一样容易干涸,就会成为孤家寡人,最终将落得个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下场。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老子》第66章),告诫领导者不要居高自傲。

  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无尤”。其实不是不争,而是争下游,“处众人之所恶”,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待机而发。

   六、客观公正、过犹不及

  中庸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庸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是水的自然形态给孔子以直接的启发。“中”者,水流之中线也。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古代先民对治理水患的经验教训总结与认识紧密联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堤防已普遍存在,且已成为人们与洪水斗争的主要手段。有了堤防,遏制洪水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了。由治水过程中鲧的“堙”,到大禹的“疏”,再到春秋时“堤”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治水理论和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治水理论和实践中呈现出的“堙——疏——堤”的辩证发展过程,给孔子的理论思考以极大的启迪,使他深刻认识到:人类要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必须优选、探索成功的正道。这就为“中庸”方法论的出台开拓了道路。孔子将其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从而提出了“中庸”的思想。

  “中庸”是孔子综合自然、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经验提出的一种择优方法论的概念。它是辩证法与系统论思想的原初形态。孔子认为,“中庸”是处理问题最好的方法,所以盛赞“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所谓“中”,指“允执厥中”(《论语·尧曰》),即“正道”公允,其反面是“过”和“不及”,二者都是走极端的邪道。“庸”即常,常道,指规律。“中庸”,指办事要“时中”,通俗地说,就是要切合时宜,把握分寸,实事求是地选择能够中道的好办法和解决问题的好途径。孔子以“中庸”为处世要旨,强调人们在思考判断问题时要“执中”。后世儒士奉中庸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圭臬。

  如果把中庸理解为无原则的、庸俗的调和主义,那对管理和领导工作就有害而无益。如果把它理解为看问题办事情要多一点理性、少一点偏激,那就有益而无害。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增强管理和领导工作的科学性。

  七、重视积累、防微杜渐

  姜尚说,“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六韬·文韬·守土》),意思是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就有可能酿成大患。还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谚语,都是从治水活动中得出的深刻道理。

  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源头里的泉水滚滚涌出,日夜不停,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最后流入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就取它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所以,声望超过了实际情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水是有源的,所以才有动力,才能不舍昼夜,装满低洼地方后继续前进流入大海。这句话告诫君子修身应像水一样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美好境界,如果急功急利、急于求成是不会长久的。

  相关推荐

  ·政治黄河研究① | 饶明奇: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治黄方案出了什么“金点子”?

  ·政治黄河研究② | 饶明奇:历史治水名人王景是如何治河的?

  ·政治黄河研究③ | 饶明奇:贾鲁治河的三大工程和自创的石船大堤堵塞决河之法

  ·政治黄河研究④ | 饶明奇:刘天和治河与“植柳六法”

  ·政治黄河研究⑤| 饶明奇:世界著名治黄专家潘季驯的“束水攻沙 黄淮运同治”之法

  ·政治黄河研究⑥|饶明奇: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堪称中国16世纪的“治黄通运”宝典

  ·政治黄河研究⑦| 饶明奇:被尊为“河神”“朱大王”的治河名人朱之锡

  ·政治黄河研究⑧| 饶明奇:靳辅治河的大手笔

  ·政治黄河研究⑨| 饶明奇:靳辅、康熙和于成龙:谁是谁非?

  ·政治黄河研究⑩| 饶明奇:田文镜治黄与河南罢考风波

  ·政治黄河研究⑪| 饶明奇:编外传奇河官郭大昌

  ·政治黄河研究⑫| 饶明奇:续写“三立”新辉煌的清代“河神”黎世序

  ·政治黄河研究⑬| 饶明奇: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治河生涯

  ·政治黄河研究⑭| 饶明奇:近现代黄河水利的先驱李仪祉

  ·政治黄河研究⑮| 饶明奇:新中国第一任河官王化云

  ·政治黄河研究⑯| 饶明奇:中国现代水利的开拓者汪胡桢先生

  ·政治黄河研究⑰| 饶明奇:水运关乎国运

  ·政治黄河研究⑱| 饶明奇:善治国者必先治黄

  ·政治黄河研究⑲| 饶明奇:治国如同治水,要堵疏结合、综合治理

编辑:姜秋霞